随着天气变暖,大批候鸟从南方归来,平整宽阔的稻田吸引不少白天鹅驻留休憩,成为...
2016年,农场主管领导带领农场相关部门负责人,行程1万余公里,到黑龙江省内主要景区学习考察,进一步理顺了农场旅游发展的思路,在加强雁窝岛湿地旅游发展的同时,规划了建设雁窝岛将军山森林公园,填补华夏东极体验线上缺少森林公园空白的发展思路。
2017年,农场领导在援建新疆工作中,获得信息与北京全景大观旅游规划设计院联手合作,积极申报、创建国家5A级雁窝岛旅游度假区。为进一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农场成立了旅游发展创建委员会,并专门成立了旅游局,全场以创建国家5A级雁窝岛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积极开展了以“雁乡游季•醉美湿地”为主题的“百家旅行社走进雁窝岛(-)”、“百家媒体@文艺名家走进雁窝岛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
立足雁窝岛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政治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北大荒雁窝岛文化品牌,在最严格保护好生态前提下,以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根本,大力培育和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农场明确了旅游发展思路即:立足雁窝岛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政治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北大荒雁窝岛文化品牌,在最严格保护好生态前提下,以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根本,大力培育和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积极融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和全域旅游度假区。
明确了“十项”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即:一是实施最严格的雁窝岛湿地、将军山公园环境保护制度;二是实施雁窝岛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三是实施雁窝岛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四是实施雁窝岛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五是实施雁窝岛旅游市场拓展工程;六是实施雁窝岛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七是实施雁窝岛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八是实施雁窝岛旅游文化挖掘工程;九是实施雁窝岛旅游商品开发工程;十是实施雁窝岛旅游形象展示工程。
目前,八五三农场以“北大荒红色文化旅游圣地”为品牌,以“一日雁窝岛,千年北大荒”为理念,主要形成了“五个”主题旅游板块。即:一是“将军足迹”,二是“文化摇篮”,三是“发展先锋”,四是“大荒脊梁”,五是“圣洁湿地”。雁窝岛旅游度假区,相继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全国十大亲水美景”称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等荣誉称号。
明确了农场旅游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雁窝岛将建成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使雁窝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为把八五三雁窝岛建设成为北大荒文化旅游名场,率先实现企业全面振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创新发展旅游产业,助推一产壮大,倒逼二产发展,提升三产质量,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实现了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新突破。
农业是农场的支柱产业。八五三农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加速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突出“调”,农业结构更加优化。一是注重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场农作物总播面积102万亩,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水稻面积、减少玉米面积,种植水稻74万亩,较上年增加6万亩,种植玉米9万亩(其中:粘甜玉米近1万亩),较上年缩减7.8万亩,豆类、经济作物稳定在19万亩。二是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招商引资建设万头东北民猪养殖基地,百万只大鹅养殖、孵化、育雏、屠宰、加工、冷冻生产厂,年末,实现奶牛存栏131头、肉牛存栏1253头、生猪存栏2.4万头、禽存栏5.5万只,肉类总产量550吨;发展经济林542亩,林下栽培食用菌40万袋,种植宁夏红枸杞130亩,林下生态养殖鹅、猪2万余只(头),促进职工增收。三是注重调整作物品质结构。扩大绿色(有机)作物面积,有机作物面积达到5.2万亩,5万亩水稻,1.2万吨大米质量追溯项目通过国家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总结验收,50万亩水稻取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农场连续11年获国家农业部“产粮大场”称号,荣获“中国万亩大豆高产攻关第一名”等荣誉称号。2017年,农场预计粮豆总产达61.7万吨。
突出“转”,农业试验示范取得实效。一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示范推广“鸭稻”“蟹稻”“鹅玉”农牧结合种植模式,落实水稻振捣提浆、超早钵育、旱直播、侧深施肥等试验示范项目12项。二是落实“三减”措施。推广侧深施肥插秧机、秸秆还田机、高地隙喷药机等各类“三减”机械1139台套,落实“三减”农机补贴608万元。通过“三减”措施的应用,改良土壤、降低成本,全年减肥650吨、减药6.3吨、减除草剂1.5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191万元。
突出“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农机更新资金7710万元,更新购置先进农业机械1140台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场现有农机总动力20.5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882台,收获机1366台,各类农具26340台,机械化率达99%,每年农机具更新率达到17%以上,农场荣获“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4A级示范农场”荣誉称号。二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农场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补充耕地、老稻田改造等项目,新建建筑物113座,水泥晒场9.9万平方米,田间道路30.25公里,挖掘疏浚渠道124.12公里,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基金51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和养护,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突出“创”,大力创建智慧农业。以科技为引领,农场投资1000余万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作物高产创建区、农机装备园区,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大田种植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广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完善智慧农机、农业管控系统建设。建立了全过程的农业监控体系,实施严格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制度,完善了产品自检、实现了电子化档案管理和产品质量标准,保证了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加快了农场“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
通过旅游产业倒逼工业产业发展,实现由种的好转向卖的好。目前,农场辖区内的工业企业由2014年的28家,发展为2017年的54家,其中年产值达到500万以上的企业有2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
农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牵动,深入实施“旅游商品开发工程”。以“雁窝岛”为品牌的农、林、副产品,由2014年的9大类70余种,发展为2017年的15大类110余种,产品包括:雁窝岛牌白酒、“米中仙”牌大米、雁窝岛杂粮、雁窝岛酱醋、雁窝岛鸭蛋、鹅蛋、雁窝岛森林秧猪、雁窝岛纯净水、雁窝岛烤鹅、豆油、雁窝岛冷冻玉米、雁窝岛黑蜂蜜、雁窝岛山产品等,其中“雁窝岛”52度白酒、“米中仙”大米、“雁窝岛”杂粮、雁窝岛森林秧猪、雁窝岛黑蜂蜜、雁窝岛山产品等6类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雁窝岛白酒、雁窝岛秧歌猪猪肉荣获“中国农垦荣誉出品”称号。
作者: 来源:东北网 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