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变暖,大批候鸟从南方归来,平整宽阔的稻田吸引不少白天鹅驻留休憩,成为...
东北网12月1日讯(通讯员 徐强 李建鹏)“今年我种的旱直播水稻亩产达到了860斤,效益400多元,是大豆的2倍还多。”洪河农场旱田种植户李全安作为种地老把式的代表,面对着结构不得不改,市场竞争日趋严峻,他选择改种本地更为熟悉的旱作水稻,走出了结构转型的第一步,过去受制于土壤条件和市场化因素,从大豆产量和价格不高到玉米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李全安在农场农业转型升级的号召下,3年来终于收获了“第一桶金”。
洪河农场作为水稻生产专业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水稻产业已趋于瓶颈,人工、机械等作业费用的不断增加,产能过剩,传统卖稻米已使得效益的天花板越来越低,而传统旱田更是要面对着产能不足、价格不高、竞争力弱的现状。如何把这些“烫手山芋”转变为经济优势,洪河农场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已是刻不容缓,苦苦思索产业优势和结构短板,结合国内外粮食市场发展走向,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打出了农业转型升级“三张牌”,让优质粮源真正“走出去”,努力争做开放型农业的“弄潮儿”。
传统旱田种出订单优质杂粮 实现特色兴场
“传统”二字在过去意味着平均、规模和稳定,而如今的“传统”,已经让许多种植户紧紧维持在“温饱”水平,难以担任新时期改革重任。为此,洪河农场针对传统旱田实际,打出了“种经济作物走特色路”这张牌,指导旱田户发展订单种植,新增红小豆、黑豆、红芸豆、矮杆高粱等种植面积4320亩,中药材1190亩,苗圃地163亩,高蛋白大豆28500亩,年初已与建三江、佳木斯、吉林等粮食企业订单回收订单。在服务上,组织旱田户多次到勤得利、胜利等农场学习先进旱作农业知识,并借助天然的资源优势推广种种结合、种养结合、粮药套种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帮助协调贷款及无息借款130多万元,年总产值达到2200万元。在销售方面,帮助联系本地加工企业进行“冠名贴牌”,优先以优惠价格供应给本地居民,并依托“互联网+”、大农网等网络平台,打开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让优质杂粮走向全国,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超10万元的初级目标。
传统旱田种出旱作水稻,实现产业强场。
传统旱田虽然效益不高,但优在管理方便、利于规模化作业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洪河农场本着节本增效、省时省力的原则,推广作业高效、便捷的旱作水稻种植技术,针对旱田户多年来对种植作物选择上秉承着“收支平衡”的保守态度,洪河农场打出了“旱田种水稻”这张牌,制定了“转方式调结构”示范项目实施计划,由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在去年初步实验种植200亩旱作水稻的基础上,将“吃螃蟹”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有意向的旱田户,并针对不同条件地块,选择了5处有代表性质的地块进行实验推广。同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从3个农机生产厂家引进了不同型号的5台精量播种机,由管理区技术人员对设计短板进行了改装和优化,使旱作水稻推广面积达到2740亩,同比增长1270%,帮助旱田户年增收69万元。旱作水稻作为新兴农技,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接下来洪河农场还将继续扩大旱作水稻种植面积,在去水稻过剩产能、减过高投入成本、补旱作农业发展短板上持续发力,为旱作农业多元化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传统水田种出有机大米 实现生态立场
“传统水田工作量大、投资高、卖全靠国家”。这是多年来黑龙江垦区乃至国内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国家逐步减少对水稻各项补贴和粮食收储价格的扶持,水稻也即将迎接全面对接粮食市场的新格局,不创新、不升级就要被淘汰。洪河农场毗邻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今年这个农场积极打造鳅稻米、鸭稻米、超早有机稻示范项目,推广面积2710亩,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24小时监督,全程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和机械除草,所产出的水稻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有机标准,水稻收获后,农场已每市斤3.05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加工、包装,打上《东方白鹳之乡》品牌,销售到全国各地,提升稻米品牌影响力。同时,在10月13日洪河农场还举办了首届有机稻米品销会,邀请上海等地客商现场参观有机鳅稻收获、磨制新米、品尝新米饭和鳗鳅鱼,并现场与上海成腾置业有限公司以每市斤15元的价格签订了11吨有机鳅稻米合同,实现产加销的有效对接,由“种的好”到“卖的好”的成功转型。据统计,今年洪河农场有机稻米示范项目年产值688万元,种植户年增收270余万元。
由“内敛型”到“开放型”,洪河农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在转型过程中,这个农场还积极推进旱改水工程,对新改造的旱改水地块采取三年地租不变的优惠政策,并配套实施油改电工程和田间改造工程,于当年全部实现“通电、通车”,推进了主产业的革新升级。目前,洪河农场农业结构转型达到5.5万亩,产业革新、技术革新、意识革新正不断深化推进,过去“卖盐的喝淡汤、编席的睡光床、种稻的吃买的米”情况已然不在,在洪河农场吃上有机、绿色、放心的农产品已是常态,农业改革的红利已全面覆盖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让改革有“农”味,让产业有“特”味,让粮食有“品”味,让农业转型的步伐有“时尚味”。
作者: 来源:东北网 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