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北大荒  >  经济农业
搜 索
医者匠心——记八五三农场医院院长吴诗东
2018-09-17 09:13: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医者匠心——记八五三农场医院院长吴诗东

  2016年12月的一天清晨,吴诗东推开了八五三农场医院院长办公室的门,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即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从他18岁参加工作以来,就是在医院工作。历经了外科医生、医务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卫生科科长等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牢记在他的脑海里;说陌生,是从今以后他要成为这所医院的当家人,肩负着农场4万职工群众的健康梦,决定着医院在经济大潮中的发展方向,更是要为医院300多名职工的吃下一颗“定心丸”。

  任重道远。天性有着坚韧、不服输个性的吴诗东,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用满腔的工作热情和严格的管理加忘我的工作,就能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换取医院的发展和辉煌。

  群众的健康是医院发展的出发点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吴诗东自小树立了这样一个人生价值观。长大后要成为一名良医,一心想守护家乡人的幸福和安康。

  怀揣着这个梦想,1988年,他离开黑土地到南通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学成归来后成为农场医院外科一名普通的医生。

  为了能够让病人恢复健康,吴诗东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精益求精,1992年他在当时我国第二所现代化的国有体制心脏病重点专科医院——牡丹江心血管医院进行学习两年,1997年又在北医大二院进行学习了15个月,迅速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胸外科、普外等复杂外科手术医院业务骨干。自走上从医这条路,他始终仿效医圣“勤于古训,博乐众方”风范,努力学习经典,书写笔记80余万字;勤于临床实践,突出特色,他善于回顾,总结自身和同道临床工作中有效的处方和病历。不断积累经验资料,撰写论文10余篇,近5万多字。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治病救人是己任,能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这是吴诗东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岗位上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服务社会、奉献关爱、救死扶伤”的初衷一直根植在吴诗东心中。

  吴诗东常说:“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时刻警醒自己,既然选择工作,我就要一天干三天的活。要继续把每一天都当成创业的第一天,干好今天,想着明天,奔向后天,为医院、为后人、为社会留下点东西,多给年轻人打好基础。”

  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让吴诗东把更多责任和使命扛在肩头,把更多百姓的健康装进了心里。农场医院同时又是农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公共卫生服务转型,为社区群众健康服务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唯一出路”。上任伊始,他就把创建垦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立为年度工作目标,亲自带领29人的干部队伍,远赴宝泉岭农场学习社区卫生工作经验,制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方针;调整28人充实到社区卫生工作岗位上;临床医生、护士参与重新核查健康档案信息,按规范模板重整健康档案28088份,规范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4439人,高血压病人2934人,2型糖尿病人658人,孕产妇143人,活产婴儿数66人,0-6岁儿童1230人,重精151人,残疾人158人,结核15人,奖特扶132人。对“健康守门人”进行“专家化”改造,让医院临床医生担任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长,发挥专业医生在疾病诊疗、康复指导方面的专科特长,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专业化水平。出台完善《八五三农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等制度机制。9个月后,医院一举通过农垦总局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开展,为医院发展赢得民心。

  高效的管理是医院发展的切入点

  八五三农场医院从1956年的一间草棚起步,到如今的固定资产达1.1亿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几代人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时光一路走来,残酷的市场竞争让医院依附于农场生存。2015年农场对医院补贴1460万元,2016年920万元,即便如此从事基本医疗的医务人员档案工资都拿不回来,落下个“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名声。

  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人的竞争,是人才和服务的竞争。吴诗东在医院干部会议上认真分析了同近邻八五二农场医院医生队伍资源之间差别,动员科室克服困难外送人员进修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医院的人事权并不独立,吴诗东冲破重重阻碍引进人才4人充实到医疗队伍中,外送3人长期进修,省内短期培训达70余人次。

  吴诗东还进行以患者治疗为主的医院内部改革,强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实施绩效管理。他以“机关作风整顿”为契机,狠抓医疗队伍作风建设。重新制定《八五三农场医院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办法》,对18种加分项行为和19种扣分项行为开列了清单,量化考核扣分后未达标者不能被评为先进。完善全方位满意度评价工作,制定各类满意度调查表8种,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绩效考核关联,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基本医疗工作要以患者为中心”。过去因护士班次集中在白天,需要12小时给药1次的治疗也集中到了白天,不能有效保持血药浓度,影响了治疗效果,吴诗东深知其中的错误,下决心整改,紧张的护理人力资源分布在更广的时间段。一时间,护士长、护士们纷纷找他诉苦,都被他挡了回去。吴诗东的硬道理就是:“治好病,患者才能对医院有信心,才能选择医院的服务”。为此他把患病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劝说留在医院治疗,让自己的父母也住院治疗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外请红兴隆管医院医生来场开展治疗和讲学,提高技术水平,提振群众对医院的信心。

  管理好医院仅开源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节流。在农场清理“吃空饷”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他对卫生系统人员及编制情况进行梳理,对10名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清理。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返岗通知书》,多次以电话、微信、信函等方式告知当事人,要求其返岗工作。并对其是否返岗情况进行一一确认,做好相关记录。

  吴诗东为医院操碎了心,却不在医院领取一分钱工资,由于兼任农场卫生科科长职位,他坚持从农场财务支取自己的工资,省下院长的10万元薪水来提高一线医生的待遇水平,他为医院殚精竭虑,仅仅上任一年,就不仅让全院职工都拿到档案工作,还减少农场财政支出251万元。他的办公室灯光经常亮到深夜,2018年初,他因脑供血不足而丧失意识,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累倒在新年度工作布局谋划过程中,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健康的观念是医院发展的落脚点

  “健康中国”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吴诗东深层次的思考,社会进步,“有病治病”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也不符合国家“健康中国”建设利益。他一改医院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提供主动服务,一方面方便了农场群众,另一方面培育了潜在市场。2017年医院和农场2家敬老院签订了“医养结合”协议,建立巡诊制度和转院转诊绿色通道制度,为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年内有38人次通过绿色通道住院治疗。2018年和农场老干科联合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对农场42名离休干部,按照“就近、就亲、优先、专人”的原则提供家庭健康服务,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出院跟踪治疗、家庭病床服务、健康档案专门管理的工作制度。

  “医者父母心,医生是一项繁琐又容不得一丝马虎的职业,要对患者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吴诗东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治好患者一切都值得。

  吴诗东提出,“健康守门人”“专家化”改造倡议,就是是让医院临床科室主任担任社区家庭医师团队长,与重点人群进行家庭签约服务,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专业化水平,构筑家庭——医院健康服务快捷通道,为医院全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平台,医院一线医生与农场700余重点人群进行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成为医院“稳定的客户群”。

  “大健康”观念医院根植于吴诗东心中,他致力于中医药技术在“健康”中的推广应用,一力建成医院康复科,2017年12月科室投入运营,配备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人,理疗技师2人和相应护理人员,补齐医院学科建设空白,使农场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任何行业只要接入互联网,似乎都有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效果。同样,医院管理也离不开信息化的助推,而医院如何将信息化系统高效利用起来,是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深知这一点的吴诗东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医疗改革,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建立以农场医院为医疗中心,对接省内外大医院,覆盖管理区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互联互通体系,通过远程会诊、专家视频会诊咨询、专家团队线下带教、双向转诊绿色就医通道、支付结算、云病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分级诊疗,让职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目前正在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建立医联体签约。自主开发“八五三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平台”软件系统,安装在互联网终端即可应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所)、家庭医师工作信息互联互通、即传即用,尤其是双向转诊和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管理信息化给群众和社区医生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对提升效率和服务体验起到关键作用。

  吴诗东把“服务”写在老百姓心坎上;把“进取”写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无私”写在一言一行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锋利的手术刀总是在他娴熟的技艺下解除患者病痛;作为一名院长,他利用高效管理将医院运作得风生水起;他更像一位敬业的工匠,精心雕琢,细心打磨,让八五三农场医院成为黑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张传文  卢冰花  叶晓阳)

责任编辑:郭丽颖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