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3日讯 题:共享和谐美好生活——创业农场脱贫攻坚补齐短板打造亮点工作纪实
袁野
创业农场脱贫攻坚工作,在补齐短板、打造亮点上下功夫,对已经脱贫的所有贫困人口继续结对扶持巩固,保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巩固提高贫困人口家庭收入,坚决杜绝返贫现象发生,取得了明显效果。

深度融合,基层党支部是脱贫致富的主阵地
创业农场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22人,2018-2019年农场对已脱贫的全部贫困人口继续结对扶持巩固,以岗位扶贫、产业扶贫为重点,通过“双加双带”、政策兜底为保障,以志智同扶为动力,多管齐下,因户施策,去年年底全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92万元,确保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实现了“一个不变”“一个确保”“一个巩固”“四个只增不减”,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工作目标。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创业农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党员干部“多帮一”帮扶责任体系,即:帮扶场领导+帮扶单位+机关党员干部+驻场单位帮扶1户贫困户,明确了各帮扶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帮扶责任人每个月至少走访帮扶对象2次以上,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阵地。据统计,去年各帮扶单位全年开展入户走访1420人次,电话随访2100余次,落实具体帮扶措施260余件。为落实帮扶责任,农场与13个帮扶单位签订责任状39份,对扶贫攻坚工作实行“责任倒追”,并建立了“四项”考核纪律。
各帮扶党支部积极为贫困户安排工作,捐款捐物,全场32个党支部400多名党员干部,出动2400余人次为贫困户种植、采摘木耳。农场科技园区借助“互联网+”和实体店帮助扶贫户销售木耳;第六管理区、供水站和机关党员干部采取“以购代捐”方式,爱心认购木耳达600余斤;社区党工委党员干部帮助贫困户多次在农贸大集销售木耳共计1290斤;第二管理区劳模示范户、农服中心党员示范户积极主动与贫困户牵手,并在水稻销售后第一时间将利润分成交给贫困户,返利高、速度快。

政策到位,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农场党委在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在政策措施上统一要求,在资源力量上统一调配,在执行落实上统一标准。
农场依托精准扶贫服务中心,按月、按季、重要节点给贫困户派发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及衣物等,全年为62户117名贫困户家庭发放生活必需品等合计12.14万元。在教育脱贫巩固提升方面,农场继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在六一期间,为2户贫困户发放助学金1000元,为9名贫困学生发放2286元的学习用品。金秋助学期间,为贫困户家中共9名上学子女卡式发放助学金31250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在健康脱贫巩固提升方面,农场建立了“基本医保+“一站式”医疗救助+慢性病补贴+大病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保障水平。母亲节期间,农场为46位贫困母亲发放了上臂式电子测压计及感冒药等常用药品合计10580元;对4户5名患有慢性病贫困户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4793.95元,确保贫困户的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针对患大病、重病人员,农场以建立12万元大病救助基金作保障,除社保报销外,农场再给予2000-5000元的救助,2019年共计为39名患大病人员进行救助,发放救助金10.2万元。因病住院3名贫困户,通过民政局“一站式”医疗救助,100%给予报销,确保贫困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才能筑牢脱贫根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巩固提升方面,农场贫困户饮用安全用水比例达100%。农场为17户贫困户安排了廉租房,贫困户现居住的房屋均达到安全等级,同时,还为贫困户发放取暖费补贴2.45万元。

标本兼治,扶贫扶志拔掉穷根
想要摘掉穷帽子,就得消除“穷思想”。在因户施策,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农场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拔掉穷根。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农场更注重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为了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农场充分发挥人社科、科技园区、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结合贫困户需求,为贫困户“量身订制”技能培训计划,采取派出去学、请进门教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为贫困户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全年开展集中培训3次、现场培训数次,培训人次达200余人次。

多措并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果
为了给贫困户建立长效的脱贫机制,农场继续落实“双加双带”帮扶模式(双加即农场+示范户、示范户+贫困户,双带即农场通过资金和技术带动示范户增产,示范户通过利润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水稻示范户与32户贫困户牵手,今年春播时节农场利用160万元扶贫周转资金,解决牵手示范户资金短缺问题,确保被牵手贫困户每户都得到2600-3000元的种地利润分红。同时,农场扶贫办与帮扶单位通过深入开展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积极为贫困户安排适应的就业岗位,鼓励贫困户自谋职业,共为谢坤、赵殿双等40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安排了环卫工、养路工、更夫、幼儿教师、收银员等工作岗位,确保他们的月收入达1000-3200多元。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栽下“摇钱树”。农场利用第一管理区的黑木耳产业基地,采取“农场出资、贫困户出劳、收入归贫困户”的方式,将木耳大棚分配给5户有技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针对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的情况,帮扶单位、机关党员干部出力帮助采摘、晾晒、销售木耳,2019年木耳产业为贫困户户均增收1.26万元以上。对无技术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木耳大棚由科技园区统一种植管理后将木耳利润分给贫困户,为17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300元。
- 前锋农场社区再按“美颜键” 靓丽迎国庆2021/09/23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