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日讯 (通讯员 袁野)近年来,创业农场以着力提升企业质量效益为核心,坚持深化企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四个突破”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农业在绿色优质高效上实现新突破
创业农场拥有耕地56万亩,其中水田55.54万亩,旱田0.46万亩,为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目标,在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上下功夫,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适度控制特色糯稻种植比例,重点开展木耳培植、蔬菜及瓜果种植。扩大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智慧农业示范面积2000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示范试验项目,重点开展密苗机插、硬盘育秧、暗室叠盘育秧、旱平免提浆等试验项目10项。开展暗室叠盘育秧1300亩、节水控制灌溉500亩、钵育摆栽技术面积500亩、推广侧深施肥面积34.6万亩、旱平免提浆面积800亩、发展绿色天然富硒水稻5.7万亩。继续抓好农业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打造现代农业学习观光带。重点完成土地平整、池埂取直、散棚集中、晒场建设等工作,对示范区内的田、埂、池、渠、林、路、棚、房和“五边”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治理,形成标准化的常态管理模式,示范带动农场现代化大农业整体建设水平。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方法、用量的监督检查,执行秸秆禁烧、“三减一控”等方面政策和要求,保护农业生态资源。
产业在延伸价值链条上实现新突破
创业农场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产业升级、规模扩大、配套完善、链条延伸,增强新动力,培育新动能。继续推进“全民招引”工程,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社会化。引进投资额度大、创税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力争2020年内招引1-2个项目落户农场。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工业园区路面窄、车辆堵塞等问题,夯实产业发展。鼓励园区稻米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向稻米精深加工方向延伸,鼓励企业提高硬件设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实订单农业,稳定发展糯稻订单,加大企业粮食贸易合作,计划实现订单种植30万亩,支持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规范种植,努力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辖区品牌进行整合,加强企业联牌,充分利用中粮、双盛、富油、宝丰4家联结“建三江”品牌,提高地区品牌影响力。借助收储中心和科技园区的优势,利用辖区天然富硒带打造自主富硒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开展营销推广,拓宽市场销路,提升农场品牌建设。
城镇在宜居宜业宜游上实现新突破
创业农场城镇化率已经实现78%,绿都家园小区是垦区旅游一大靓点。农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镇,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对平房区基础设施进行硬化和改造,2020年改造居民区供排水管网、供热管网、庭院硬化工作。更换世纪大道及水利路路灯线路,维修改造聚馨园、天润、雅居苑、大小广场路灯,对23个老楼供水管道进行改造、增设控制阀门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场容场貌提升。对绿都家园下水排污管道进行维修改造,对世纪大道南侧、创东路西侧、水利路两侧、日月湖公园门前路及客运站北侧道路等地进行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围绕“生态创业”积极开展旅游建设工作,对城镇旅游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推动“新型城镇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特色旅游观光小镇。
民生在提升幸福指数上实现新突破
农场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的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干一件成一件,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深入推进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工作,制定帮扶的具体办法,重点围绕“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社保”五个方面进行重点帮困,通过“一站式”救助、大学生救助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帮困手段,全年122户低保户申请各类补贴资金136万元,确保此类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强化社会保障,关心关爱特困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群体,为贫困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和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通过电视、网站等多种方式宣传社会保险参保政策,鼓励断保、未保人员接续和参保,扩大“五险”覆盖面。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度,通过“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持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推进全民健身活动。
- 七星农场多机齐上撸青 按下抢收变现“加速键”2021/09/24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大庆油田采油三厂:这块金牌真不易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