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北大荒  >  经济农业  >  经济农业资讯
搜 索
创业农场“调”出精彩 “转”出活力
2018-10-29 14:52:4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9日讯 题:“调”出精彩“转”出活力——创业农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工作纪实

  潘爱龙

  创业农场以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驱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奋力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依托优势调整结构添动力

  创业农场是一个拥有56万亩土地的水稻专业场。近年来,面对市场粮价下跌,种植户增收空间日益缩小的困境,创业农场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突出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抓手,依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引导广大种植户改变以往传统种植模式,以促进职工再就业、增加职工收入为目的,在种植一些高效经济作物上寻求致富门路。

  近年来,随着糯稻市场逐年看好,创业农场种植户把种植糯稻作为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截止去年,糯稻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占全场种植面积的40%。种植糯稻经济效益虽好,但在生产中,糯稻存在抗逆性差,收获晚、降水慢,市场不稳等风险。同时,周边农场糯稻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糯稻市场几近饱和。按照今年农户种植意愿调查显示,糯稻种植面积已突破36万亩,占全场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为了有效改变农户“跟风”思想,农场多次召开座谈会,帮助农户深入分析糯稻市场形势,理性引导农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合理控制糯稻种植面积,扩大长粒香稻等特色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今年,农场种植香稻、糯稻、富硒稻等优质特色水稻种植35万亩,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

  同时,农场充分利用农场水稻移栽本田后产生闲置的近万亩水稻育秧大棚基地,通过大棚二次利用,以植木耳、香菇、灵芝、秋葵、西瓜等精细且附加值较高的作物为主,实现集中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率100%,散棚规划利用率80%以上,每栋大棚实现增收近200元,全年实现种植户增收200余万元。

  创业农场依托优势调整结构,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效益捆绑,提升了产业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提供了内生动力。

  转变方式积极探索新技术

  创业农场紧紧抓住全省建设一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的契机,通过推广“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三减技术,创新绿色有机生产模式,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一控三减”行动计划。

  从2012年起,农场开始进行水稻侧深施肥试验,通过应用侧深施肥专用肥,加大技术跟踪测验,及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对比分析等举措。几年下来,农场认识到利用侧深施肥技术可有效解决往年水稻施肥不能够定位、定量、均匀、可靠的技术难题,侧深施肥插秧机能将插秧和施肥一次完成,形成一体化作业,既降低了劳动量,减少了肥料的流失,每亩可以节省肥料10%。

  今年,创业农场投资6000万元,为广大种植户订购不同型号的侧深施肥插秧机804台(套),减肥减药8%以上,推广侧深施肥种植29万亩。同时,引导种植户购买先进、高效、适用的侧深施肥新机械。国产和进口的插秧机的国家补贴均为2.43万元,新技术推广补贴1.22万元,农场补贴2万元,13万元的高速侧深施肥插秧机只需花7.05万元就能买到手。

  此外,全年每亩近50斤的专用肥可以有效的解决土壤酸化板结、耕层变薄、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插秧后缓苗快、分蘖早、促增产的效果。全场培养科技示范户120户,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体系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以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为目标,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对接市场审时度势谋发展

  创业农场紧紧把握市场规律,从生产导向消费导向转变,积极实现农产品从远离市场到渗入市场的转变,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特色种植,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依托订单农业,实现专品种种植,进一步向市场对接,向高端农产品市场要效益。

  今年3月,创业农场很多种植户陆续与农场的水稻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合同中明确写有水稻品种、收购价格,并且明确的标明在相同米率水分的情况下要比市场价格高出0.06-0.1元钱,种植品种由合作社协调垦丰种业创业分公司进行种子清选、加工及芽率芽势的检测,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统一浸种催芽,确保芽种质量。订单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质量的难题,另一方面解除了农产品滞销的后顾之忧。

  前些年农产品滞销,创业农场党委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从根本出发,多次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研,开展订单农业项目洽谈,对外当农户的代言人,把“大客户”引进来;对内按照农户自愿、典型户引路的办法,发展订单农业。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如今,“拿订单、签合同、再种地”在创业农场已经全面铺开,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

  市场是双无形的手,创业农场在采取新技术、新举措提高产量的同时,认真研究市场规律,盯准市场前景,结合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农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职工群众的增收拓宽了新渠道。

责任编辑:吕博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