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北大荒  >  垦区要闻
搜 索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真情拓宽脱贫致富路
2020-12-22 10:06: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2日讯 题:真情拓宽脱贫致富路——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十三五”创新帮扶模式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袁 野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创新帮扶模式,通过“跨区帮扶”、“双加双带”等形式,因户制宜,多元施策,多管齐下,以岗位扶贫、产业扶贫、智志同扶为重点,实现了64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1.35万元、2018年1.75万元、2019年1.92万元、2020年2万余元逐年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完美收官。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22人。因7人死亡、迁出等情况,人口发生变动,2020年农场巩固脱贫户62户115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场党委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场党委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建立了党员干部“多帮一”帮扶责任体系,即:帮扶场领导+帮扶党支部+机关党员干部+驻场单位帮扶1户贫困户,明确了各帮扶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全面构筑起脱贫攻坚一线坚强战斗堡垒。为落实责任到位,农场与13个帮扶党支部签订了责任状,对扶贫攻坚工作实行“责任倒查”,并建立了“四项”考核纪律。各党支部通过每月两次走访、做一件实事、解决一件难题的“211”工作法,开展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送温暖等“六送”活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阵地。通过推行“党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贫困户富在产业上的“产业党组织”模式,全场32个党支部400多名党员干部,出动6000余人次为贫困户种植、采摘木耳。农场科技园区、经贸科借助“互联网+”和实体店帮助扶贫户销售木耳。第六管理区、供水站和机关党员干部采取“以购代捐”方式,爱心认购木耳达600余斤。社区党工委党员干部帮助贫困户多次在农贸大集销售木耳共计1290斤。

  多元帮扶,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帮扶过程中,农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建立了多元帮扶机制,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给予贫困户“输血”救助,全面巩固提高脱贫成果。跨区帮扶提高了帮扶效果。社区贫困户多,帮扶难度大,扶贫办将其中的4户分配给了供水站、供热站、农服中心、第四管理区等单位。通过这些单位的党支部真心结对、热心服务、尽心帮扶,让贫困户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生活得关爱和收入保障。赵殿双是第一管理区职工,爱人重病致贫,根据他家实际情况,农场扶贫办安排公路站帮扶他,为他安排了养路工工作,使他每月有2250元收入,解了他家燃眉之急。

  “双加双带”让大手牵小手。“双加”即农场党委+示范户+贫困户,农场将扶贫周转资金注入给党员、劳模示范户,鼓励支持示范户与牵手贫困户共享利润收益,实现双加双利。“双带”即农场用资金及科技引领带动水稻示范户增产,示范户用水稻种植技术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实现双带双盈。2018-2020年农场分别注入生产资金60万元、105万元、160万元,累计帮助65户劳模、党员、科技示范户与65贫困户成功牵手,每年为牵手贫困户增收2500元以上收入,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或弱势家庭收入增长难问题。四委赵士明一家三口身体都不好,无劳动能力,低保和生活救助为他家解决了生活困难,“通过双带”每年为他家又增加了26多元收入。

  农场为了给贫困户建立长效的脱贫机制,扶贫办与帮扶单位通过开展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积极为贫困户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共有44名贫困户有了环卫工、收银员、清洁工、服务员等就业岗位。其中,为8名贫困户安排环卫工岗位,公路站给帮扶的贫困户安排养路工和更夫岗位,还有些帮扶单位帮助贫困户安排在超市、药店、食杂店工作。通过岗位帮扶,确保贫困户的月均收入达1300-3200多元。社区联合管理区帮助俩户贫困户贷款种植水稻,其中,贫困户杨国林与亲属合伙在第一管理区种植水稻600亩,种地年收益约4.5万元;贫困户杨光在第二管理区种植水稻254亩,种地年收益约5万元,实现了家庭收入大幅度增长。

  农场还抓住了食用菌栽培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好销售等优势,自2016年开始,依托育秧大棚基地,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切入点,采取“农场提供基础设施,帮扶单位+贫困户出劳,收入归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机制,带领贫困户进行木耳栽培,发展食用菌产业。2016-2020年,农场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和服务,使40户有技术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了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木耳大棚经科技园区统一管理栽培后,通过利润分红方式,帮助无技术或无劳动能力的17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300元。2020年,农场依托新建智能化暗室叠盘育秧基地,以智能化加湿和控温设施等科技作为支撑,打造更加完善成熟的食用菌栽培基地。该基地的育秧车间多品种特色蘑菇,通过贫困户自购菌棒和自己管理、党员干部帮忙销售的方式,帮助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4800元。

  农场在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拔掉穷根。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农场更注重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为了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充分发挥人社科、科技园区、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结合贫困户需求,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计划,采取派出去学、请进门教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为贫困户开展食用菌栽培、农业生产等技术培训。五年来,开展室内培训7次,现场培训10余次,培训人次达360人次。智志同扶,既让贫困户学到了实用新技术,又增强了持续脱贫致富的动力与信心。任淑凤、王顺、彭洪美、吴秀娟、陈波、马丽娟等贫困户都是农场智志同扶的受益者,在脱贫路上,路越走越宽。

  五项政策,实现贫困户保障长效化

  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人掉队,农场针对无劳动人致贫户实行“五项政策”,让他们的生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是生活救助,依托精准扶贫服务中心按季、按需给贫困户派发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每人合计1600元以上。扶贫工作开展至今,为64贫困户发放物资资金合计31.8万余元。二是教育救助,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按照1000元/小学、1250元/初中、2000元/高中、5000元/大学的标准,为9户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救助金共计9万余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三是医疗救助,针对大多数贫困户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农场建立了“基本医保+‘一站式’医疗救助+健康体检+慢性病补贴+大病救助”的五位一体救助体系。累计为4户5名患有慢性病贫困户发放医疗救助资金合计7.78万元;为4名贫困户发放大病救助金1.7万元。四是取暖救助,农场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五年来,累计为85户次贫困户发放取暖补贴9.2万余元。五是住房保障,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场共为18户无住房的贫困户安排廉租房,解决住房难题,为8户贫困户进行了平房改造。

  四个到位,实现帮扶最大效益化

  组织领导到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农场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发动,加速落实,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制定扶贫方案、成立扶贫领导小组、设立扶贫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等方式,明确职责分工、明确任务目标。同时,坚持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直接抓,真负责,扶贫办与责任单位具体抓,担实责,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上重要日程,既抓扶贫质量,又重扶贫成效,保障扶贫质效化发展。资金落实到位。统筹科学使用200万元扶贫周转金,用于木耳大棚基地建设、水稻种植示范户生产资金。同时为精准扶贫服务中心拨付50万元,用于保障农场贫困家庭在生活、医疗、助学、取暖、大病等方面的救助。农场组织动员党员干部、驻场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及爱心人士等开展了“扶贫济困、你我同行”的慈善募捐活动,五年来共筹集资金30.7万元。考核监督到位。为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创业农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等,农场扶贫办联合纪委、民政、组织、宣传等部门,每年对各帮扶责任人进行考核,并作为评选先优的依据。协同配合到位。为进一步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农场建立了各相关责任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大帮扶格局。

责任编辑:吕博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