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是个特殊的地域,转业官兵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间藏龙卧虎,走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文艺界的晁楣、郑加真和丁继松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荒原踏出《第一道脚印》的晁楣
晁楣走过的艺术之路,起步于部队这所大学校。
1931年4月2日,晁楣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何楼村晁大庄村。1949年5月南京解放后,晁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二野军政大学,结业后调军大文工团美术队。1951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木刻宣传画《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后来刊登在《西南画报》上。1952年,晁楣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任助理员,业余从事美术创作,其作品开始入选全国美展,并在报刊上发表。
1958年3月,举世瞩目的十万转业官兵从全国各地向着北大荒进军。那是一个寒冷的春天,晁楣和广大战友们胸佩红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去密山的列车,来到北大荒这个新奇的世界。辽阔的天空,无边无际的黑土荒原像黑缎一直延伸到天际,白桦树银色的枝干在淡淡的春阳下闪着白光,空气里饱含着水分,从犁铧翻开的泥土里能嗅到春天的信息。
晁楣完全被这充满生机的世界羁绊住了,他谢绝了农垦局要留他在机关工作的好意,来到了八五三农场最边远、最艰苦的五分场。
晁楣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的旷野里砍来树枝割来荒草,搭成“马架子”,把荒草铺在冰雪上就成了床铺。没有粮食,三天两头要去总场往回背。
晁楣1958年在八五三农场参加选种劳动
有一次,晁楣和三位战友到总场背粮,往回走时已近黄昏。那时还是四月中旬,草甸子里的积雪未化,寒气袭人,又无道路,硬是探索着走一片连一片的塔头甸子。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没有月光,冷风阵阵吹来,远处传来野狼的嗥叫声。他们紧张起来,为了防御狼的袭击,他们点起一堆篝火,但衣裤全湿,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正在这时,晁楣兴奋地喊道:“听,听,有人在喊!”于是4个人全趴下将耳贴地。果然,喊声越来越近,原来是一位战友在棉衣兜里揣几个苞米面饼子,特地来迎接他们。60年过去了,至今晁楣每忆及此事,心情仍十分激动。他说:“如果没有那几个苞米面饼子,那一夜真不堪设想。”
在开发北大荒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晁楣始终没有丢下手中的木刻刀。在开发荒原的创业阶段,晁楣参加过伐木割草建设临时性住所的突击性劳动,饱尝过规划土地、勘察荒原工作的甘苦,在沼泽排水工地和点播大都的处女地上洒下过辛勤的汗水。《第一道脚印》的题材、构思来自荒地勘察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当时,晁楣在给未婚妻的一封信中描绘了那段生活。
一年后,晁楣创作了套色木刻《第一道脚印》。这是一幅表现开垦荒原的尖兵生活的优秀作品,一队踏查队员,在茫茫雪原上,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身后留下一条深沉、坚韧的脚印。他们为征服荒原踏出了第一道脚印。在昏暗中因抽烟点燃的火光映着垦荒战士严峻、坚毅的脸庞,那是闪烁在莽莽雪地上燎原的星火……这是唤醒沉睡荒原的第一批人群,它预示着大规模的垦荒战斗即将开始。这幅版画形象生动,通过有气势的构图、浓重的色调、遒劲的刀法,将风雪夜晚踏查荒原的具体场景描绘了出来。
晁楣每每回忆起50年代末期荒地创业的生活往事,都会激动不已。那是因为他曾为之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这幅画曾经挂在垦荒者的帐篷里,之后,又刊登在许多报刊、画册、书籍的封面上,多次出现在国内外大型的美术展览会里。
这幅画创作了快半个世纪了,每当谈起这幅画时,晁楣还是兴奋激动,浮想联翩。他说,论技巧,这幅画稚嫩之处显而易见。也许他尚不能算是我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我对它却怀有特殊感情。它能引发我心灵的震颤,因为它涵盖了我那段宝贵生活经历的深层意义,它还使我的人生道路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后来,他在致力于北大荒版画创作的同时,积极培育垦区版画创作队伍,逐渐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版画创作群体,创作了一大批以转业军人屯垦戍边为题材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全国美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北大荒版画”美名不胫而走,晁楣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北大荒版画学派创始人之一。
1962年9月,晁楣调到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成为专业画家,先后担任创作员、创作室主任、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版画会会长、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等职。作为黑龙江省美术界的主要领导人,晁楣倡导并扶持10个美术创作群体,其中包括阿城、大庆、大兴安岭和鸡西版画创作群体,使黑龙江的版画创作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晁楣从事美术创作近50年来,先后创作版画作品400余幅,发表论文50余万字。其作品曾在日、美、苏、英、法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多次参加国际性重大美术活动,并在日本、美国、苏联、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地举办联展和个人展。在国内曾参加第二至七届全国美展,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版展,并在北京、台北和其他省、市多次举办联展和个人展。其作品多次获得省、国家及国际奖,其中1979年的版画作品《春醒》获全国美展银奖,1984年创作的版画《松谷》,令中外艺术界人士瞩目,获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质奖章。这是建国以来美展评奖中首次颁发的奖章。他的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0余幅。
晁楣先后出版的作品专集有《晁楣作品选集》《第一口油井》《晁楣版画选》《晁楣版画集》《晁楣版画》。1991年10月,国务院批准他为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3年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晁楣的名字及其艺术成就,先后被列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美术辞林》《中国百科年鉴》等书。他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
从“马架子”走出的作家郑加真
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老作家郑加真,1929年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户普通人家。他1950年冬参军,第二年7月被分配到驻丹东的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通讯处任见习参谋。
1950年末,郑加真在北大荒
1958年3月24日,郑加真随十万转业官兵,从已是春暖花开的首都北京来到冰封雪飘的荒凉北疆。身份也从中央军委空军司令部的上尉参谋,一下子变成了国营八五六农场三分场一队的普通农工。
到农场后,他参加了生产队组织的一个青年突击队。盖房、修路、打羊草,扛麻袋、上山伐木。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一天,郑加真和战友们在水草甸子里割羊草。在火热的劳动竞赛中,他不慎挂彩了——飞快的镰刀从草丛弹到小腿肚上,顿时划开了一寸长的口子,鲜血不停地淌着。大家急忙把他抬到“马架子”里,让他卧床休息。他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小腿不能动,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眼下沸腾的垦荒生活写下来呢?他找来了七八张信笺,正反面写得密密麻麻,一口气写出了北大荒生活的感受。主标题借用郭沫若为十万转业军官壮行的诗篇《向地球开战》,副标题是:记我们在密山垦区的生活。
郑加真把文章寄给在北京工作的妻子刘安一,让她重新誊写一遍,随便寄哪家报刊都行。不久,《新观察》杂志刊登了他的这篇处女作。他欣喜地看到这篇马架子里写的东西真的变成了铅字,还配发了好几幅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照片。原来,杂志社看过稿件后非常满意,准备马上发表。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就专门写信给当时在虎林县的农垦报社,由当时的摄影记者郭沫水提供了照片。
杂志社把57元的稿费寄给了刘安一,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郑加真因为远离新婚的妻子,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一直感到内疚,写信让妻子用这些钱买身好衣服穿。但刘安一感到北大荒生活艰苦,就专门到招待外宾的商店将稿费一分不留地全买成好吃的寄给了郑加真。
经过这次偶然事件,他跟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冬天,他被调到农场宣传部工作,后又走进《北大荒文艺》编辑部,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当时的《北大荒文艺》英才荟萃,有林予、符钟涛、王忠瑜、林青、王观泉等,还有两位文化名人——“大右派”聂绀弩和丁聪。一群北大荒文艺的拓荒者,把军旅文化和城市文化带到了北大荒,点燃了一支荒原上照亮精神世界的火炬。
北大荒拓荒者的丰富生活,极大地激发了郑加真的创作热情。60年代初,他调到牡丹江农垦局负责农场史编写工作,经过几年生活素材的积累,一部长篇小说已在他脑海中构思。从1963年起,郑加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写作,写到吃早饭。中午不休息,继续写作,下午下班后,吃完晚饭,挑灯夜战。用了半年时间,他写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黑龙江畔》(后改为《江畔朝阳》)。年底,正赶上搞社教,郑加真要求下基层挂职锻炼、体验生活。他被派到八五〇农场某队当工作队副队长。其间,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正浩到黑龙江组稿,从省作协了解到郑加真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专程来垦区。郑加真在东北农垦总局宣传部工作的妻子刘安一将这部尚未完成的手稿交给了范正浩。不久,范正浩从上海致函东北农垦总局党委:建议给郑加真创作假,让他搞完这部长篇小说。
郑加真奉命回来后,总局准他两个月的创作假,于是,他南下上海。出版社临时腾出一间房子让他改稿。每天大清早,隔壁食堂鼓风机响起时,他便起床写作了。中午、晚上,连续作战,每天达10多个小时。经过三个月的昼夜奋战,他终于将这部长篇小说修改完。定稿、排版后,他带着6本清样,回垦区征求意见。1965年底,清样正式交送出版社。然而,此书生不逢时,“文革”风起,呕心沥血之作就此搁浅。
1968年夏,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郑加真被下放到五师49团7连,代理副连长、副指导员。不久,团里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份通知,让他赴上海去改稿。
1972年,长篇小说《江畔朝阳》正式出版。第一版就印了30万册,连续印刷13次,共100多万册。在当时的新华书店里,摆放得最多、最畅销的有两部小说,一部是北京出版的浩然的《艳阳天》,另一部就是上海出版的郑加真的《江畔朝阳》。1973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江畔朝阳》的文章《朝着太阳朝着党》,在叙述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时说:“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英雄人物扎根的土壤和力量的源泉,使英雄性格的发展有一条可信的脉络。”1976年10月,日本作家岛田正雄与伊腾克将《江畔朝阳》译成日文,初版时改题为《北大荒的赞歌》,再版时恢复原名,由日本青年出版社分上中下三卷出版。
1978年7月,“文革”结束后不久,郑加真被调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宣传处,任副处长,主抓文学、版画、摄影、电视等工作,并兼《北大荒文艺》主编。在他兼任北大荒文联常务副主席、北大荒作协主席期间,主编了北大荒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选《北大荒文学作品选》和第一套北大荒作家丛书,出版了小说集《高高的天线》。
郑加真参与北大荒开发建设30多年,又有10多年编史志的工作基础,他运用掌握的丰富翔实的史料,采访众多的人物,历经8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北大荒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北大荒移民录》,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有人评价这部书是“北大荒文学创作的里程碑”。
郑加真写完《北大荒移民录》时,已是66岁的人了。他并没有自满自足,很快就开始了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东北角》的创作。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分《苏醒篇》《磨练篇》和《崛起篇》三部,1999年10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年过八旬的郑加真尽管早已退下来了,但作为“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群体带头人”,他的社会性职务仍然很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87年以来,他荣获国家级、省级专项奖8次,获省以上先进称号5次。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和《中国作家大辞典》。
茅盾称赞过的作家丁继松
在北大荒的文学创作群体中,有一位已出版12本散文游记专著的老作家,他就是曾在60年代就受到著名作家茅盾称赞的丁继松。
1928年4月,丁继松出生在安徽省郎溪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夏天,江南解放,丁继松投笔从戎,赴南京考入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办,丁继松被调到该院文化部任文化助理员,负责学校群众文艺创作。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动员10万官兵转业开发北大荒,丁继松积极响应号召,来到了北大荒。
丁继松在北大荒
北大荒天寒地冻,历来被人们视为可怕的不毛之地。但在丁继松眼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准确地说,我的文学生涯是从这里起步的。我开始写这里坦荡的沃野,写恐怖的沼泽,写秀丽的江河湖泊,写神秘的深山老林和野狼出没的山谷,以及开发伊始动人心魄的垦荒业绩。我开启了文学性灵之窗,绽开了形象思维的蓓蕾。”
丁继松在北大荒生活的几十年中,把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土地溶化在一起。他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的足迹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沿岸广袤的土地和小兴安岭、完达山莽莽的林海。他同勤劳好客的赫哲族人、勇敢的鄂温克人及其他世居这一带的少数民族都有过广泛的交往,同他们一起狩猎、捕鱼、采人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丰富的生活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1959年夏天,丁继松的第一篇有关北大荒的散文《蓝色的乌苏里江》在《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1961年,他的第一部游记《漫游乌苏里江》问世。自此,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除了“文革”十年被迫辍笔外,他至今已出版《完达山中》《在北大荒旅行》《北疆散记》《边疆远行记》《蓝色的乌苏里江》《航行在黑龙江上》《黑龙江上》等游记、散文12部。还有近百篇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散文》等报刊上。
丁继松的作品倍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漫游乌苏里江》1961年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后,得到著名作家茅盾的注意。茅盾在1961年六月号《上海文学》上发表了《六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一文,文中这样评价《漫游乌苏里江》:“这是用游记体描写了乌苏里江沿岸的建设及住在那边的少数民族的生活,颇能引起小读者的兴趣。”茅盾的这段话虽然不多,可一直鼓舞着丁继松勤奋创作。他的第二本游记《完达山中》曾再版四次,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完达山中》是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其中《密林窖鹿》一文,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全国优秀科普散文选》;散文《丁玲不死》于1988年在《北方文学》上发表后,立刻被日本《读卖新闻》全文译载。1997年,由上海复旦大学编辑出版的《20世纪中国散文精华》选编了丁继松的抒情散文《心中,飞来片绿云》。
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丁继松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有些评论者称为“丁氏风格”。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大词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黑龙江当代名人》等书。
丁继松在北大荒生活的50多年里,先后担任过《北大荒文艺》编辑、《合江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大荒文学》主编等职务,为北大荒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作者张雅文,就曾得到丁继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文原载于《中国农垦》2018年第5期,作者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
-
前锋农场有限公司多举措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2021/10/14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暖心!大庆高新区开展为社区抗疫一线工作者送“国庆面”行动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