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讯 题: “三味真火”炼就脱贫“真金”--记青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冯涛
梁玉凤 王莹 谢昌达
夏日骄阳似火,但也抵挡不了青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冯涛脱贫攻坚的脚步,担任第八管理区党支部书记7年来,无论何时总能看见他在田间地头带领贫困户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亲切的面容,温暖的话语,融化了贫困户的心田,这些年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冯”。
冯涛,2013年3月担任青龙山农场第八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带领支部致力于管理区贫困户帮扶脱贫,依托管理区土地资源,实施以地扶贫,开发公益岗位,实施以岗扶贫,发挥贫困户特长优势,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几年间,管理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达标脱贫,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鼓作气点燃脱贫攻坚希望之火
在青龙山农场贫困户香瓜种植基地,香瓜味道飘香四溢,贫困户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这是瓜果的丰收年,也是决胜脱贫攻坚年。
冯涛同志身为基层干部,他深知扶贫最重要的是扶志和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贫困户自己想脱贫才能真正的脱贫。2016年精准识别出8户贫困户后,他带领班子逐户走访,剖析研究脱贫办法,安排党员干部帮扶对接,一户一户做思想工作,燃起贫困户脱贫的希望。“感谢农场,感谢管理区党支部,感谢冯书记,接受帮扶到现在,家里不但还清了欠款,还有了一些积蓄,我想把向农场无息贷款的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的人。”车明云握着冯涛书记的手激动的说。
50岁的车明云,早年因车祸留下后遗症,工作困难,唯一的儿子又患有严重肾病,不但丧失工作能力,还要每年支付巨额医药费,欠下了不少债务。了解到车明云以前种过瓜果,冯书记就动员她种植西瓜、香瓜。
为了打消车明云的顾虑,冯涛书记第一时间帮她协调了十来亩地用来搞瓜果种植。地的问题解决了,种植需要的资金又成了问题,洞悉到这一点的冯涛同志连续三年帮助她家申请累计达三万元的无息借款,解决了车明云家资金问题。遇到瓜田积水,冯涛书记第一时间来到瓜地,连夜挖掘排水沟,构筑防水堤坝,协调抽水机排水,经过努力奋战,保住了车明云家半年多来的劳动成果。种的好不代表卖的好,为了将增收落到实处,每到新瓜上市的时期,冯涛同志主动担任瓜果代言人,帮她寻找销路,还依托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号召大家支持扶贫产业,彻底解决了车明云家的瓜果销售问题。
在近期的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今年的香瓜、西瓜长势喜人,现在已经开园上市,因为香瓜地选址得宜,水肥充沛,种植效果好,每斤香瓜零售价达到了5元,今年车明云家预计增收近两万元。
一往无前点燃脱贫攻坚万家灯火
管理区育秧大棚基地管护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每年雇佣零工的费用没少花,管护工作效果不佳,冯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召开了党支部会议,提议把大棚基地管护承包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定标准、签协议,管理和扶贫一举两得,得到了班子的一致赞同。
“曾经这里的育秧大棚标准化低、闲置时候总是长满杂草,经过我的精心管理,现在的育秧大棚基地已经成为全场的育秧大棚示范基地。如果不是冯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水稻育秧大棚管护工作,我现在也不能管理200多栋大棚,我家或许还没脱贫呢!”青龙山脱贫户陈晶珍激动地说。
起初,为了让陈晶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大棚管护工作,冯涛书记带领班子成员与陈晶珍一起到大棚基地劳作,手把手的指导陈晶珍大棚管护需要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解决了人员问题,接下来就是大棚管护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冯涛书记就带领班子成员做好一栋大棚的管护工作,让陈晶珍边干边学大棚管护标准,并逐步完成了其余200余栋大棚的管护工作。运行一年后效果很好,管理区又如法炮制把晒场管护承包给了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万余元。
一以贯之点燃脱贫攻坚熊熊烈火
“六稳”和“六保”是今年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目标任务,而稳就业和保民生则是其重中之重。“有了班上,我的生活有保障啦!”今年高中华没有出国务工,冯书记将他介绍到工程队务工,月收入超过三千元。
前几年,高中华因早年种植亏损,欠下大额外债,后来还患上了肺气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又患有精神疾病,需要治疗和陪护。冯涛为他寻找务工的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位在俄罗斯种地的种植户,就需要一位懂得农机修理维护的专职司机。于是冯涛第一时间将高中华推荐了过去,并帮助他办理了出国务工的手续,每年通过在俄罗斯务工年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
就业稳住了,稳定脱贫、杜绝返贫、防止新贫有了坚实支撑。
“真感谢你,冯书记,没有你,我家孩子也不能走出去工作,我们娘俩也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李淑清患风湿骨病,儿子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母子俩靠低保维持生活。得知李淑清儿子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时,冯涛看着这个已经成年,但是目光怯弱、缺乏自信身体还有些单薄的年轻人,心中浮现出了一个想法,给李淑清的儿子在水稻地找点活干,为这个年轻人找一份能养家的工作。起初,种植户都非常抗拒,但是冯涛并不气馁,多次去种植户家做工作打保票,种植户终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了他。
李淑清的儿子也很争气,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工作活十分卖力,得到了种植户的信任。他从一名依赖母亲供养的怯弱失智贫困青年,变成了脸上洋溢着自信笑脸的家中顶梁柱。在冯涛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几年来,冯涛一直奉行着这一准则,带领着管理区党员干部做细做实脱贫工作。在帮扶过程中冯涛用心用情用力为农场贫困户办实事,事事为贫困户着想,切实解决脱贫工作中的出现各种问题。
“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为之付出精力和汗水。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工作者,帮助每一位贫困户脱贫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冯涛书记用自己的“泥腿子”捂热了贫困户的脱贫心。他付出得到职工群众和党委的认可,多次被农场评先进工作者、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前锋农场有限公司多举措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2021/10/14
- 探秋——龙江五大旅游线路2018/10/31
- 【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桦川稻香节 好米迎客来2018/10/29
- 暖心!大庆高新区开展为社区抗疫一线工作者送“国庆面”行动2021/09/30